- 郭彬斌;郎廷中;
为评估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下GSMaP和IMERG遥感降水产品中在暴雨事件中的监测能力,以北京“23·7”暴雨事件为例,基于研究区3 h级地面站点观测数据,对近实时(GSMaP_NRT、IMERG_ER、IMERG_LR)和后处理(GSMaP_MVK、 GSMaP_Gauge、IMERG_FR)遥感降水产品进行了综合评估。在不同时空尺度使用降水统计指标(CC、RMSE、P-BIAS、KGE)和降水侦测指标(POD、FAR、CSI、HSS)对降水产品的暴雨事件监测能力进行系统性评价,同时基于研究区面尺度对降水产品的时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MERG_FR在综合降水监测能力最优(P-BIAS=-0.41,KGE=0.54)。GSMaP_NRT和GSMaP_MVK描述降水分布能力较好,IMERG系列产品在指标方面表现较优且分布集中(0.48<KGE<0.54,0.59<HSS<0.66)。近实时产品普遍存在对极端降水的高估,后处理校在修正偏差的同时引入了额外的不稳定性。且两类产品均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在海拔过渡带区域表现较差(KGE<0.5)。此外,这两类产品在极端降水阶段均存在时间上的提前或滞后现象。
2025年05期 v.46;No.325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7K] - 黄泽禧;孙伟;陈新林;容泽荣;罗小康;王先伟;
以广东省北江中上游的连江高道站的“22·6”洪水事件为例,探讨了物理模型与深度学习耦合的流量预测方法,旨在提升极端天气条件下的水文预测精度。研究采用HEC-HMS分布式水文模型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Memory,LSTM)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3类耦合模型:基于误差校正的HEC-LSTM(Hydrologic Engineering Center-Hydrologic Modeling System)模型、基于单站流量的HECo1-LSTM模型及基于多子流域输出的HECo2-LSTM模型。通过3、6、12 h预见期的预测试验,对比了各个耦合模型和单一水文模型在径流预报和极端洪水事件的性能表现。结果表明:HEC-HMS模型在流量波动较大时存在局限性;误差校正模型HEC-LSTM模型在短期和中期的预测精度显著提升,训练集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减少约46%,验证集RMSE减少25%。HECo1-LSTM和HECo2-LSTM模型在长时间预见期下表现突出,其中HECo2-LSTM在训练集RMSE减少58%,验证集减少33%,且在12 h预见期下仍保持较高的预测精度(纳什效率系数为0.91)。该研究为流域水文模拟和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耦合方法,有望显著提升极端天气条件下水文预报的精度和可靠性。
2025年05期 v.46;No.325 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2K] - 陈聪;刘本希;王海东;王文斌;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与极端干旱事件频发,新能源极端预测低出力叠加水电出力骤减对电网供电安全稳定构成严重威胁。提出了一种水电在极端干旱天气下应对新能源中期极端预测误差低出力的灵活性调节能力评估方法。首先,采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Model,ARMA)、标准化径流指数(Standardized Runoff Index,SRI)和游程理论构建极端干旱条件下的来水场景;其次,基于核密度估计和Copula理论建立风光出力在极端预测误差下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构建以系统总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的水风光中期互补调度模型,并通过目标函数线性化和约束条件线性化将原模型转换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以中国西南某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为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量化评估梯级水电系统在极端干旱天气下应对新能源中期极端预测误差低出力的灵活性调节能力,并从关键水位控制、水电蓄能损失容忍系数提出应对策略,能够为水风光互补基地在极端条件下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5期 v.46;No.325 6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4K] - 李英海;何良哲;张海荣;聂盼盼;覃晖;杨晴宇;郭家力;
水电站非弃水期下游水位的准确计算对水电站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水位推求不够精确会导致发电计划频繁修改,严重影响水电站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目前水电站非弃水期下游水位计算结果误差较大的问题亟待解决。提出一种基于决策树分类的多元线性回归计算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决策树CART算法,通过水电站实测长系列数据集建立决策树分类规则并将不同运行工况数据进行分类,针对每类数据建立独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法进行数值拟合,避免了单一模型难以描述全局数据特征的问题。将该方法应用于三峡水电站非弃水期的下游水位推求,结果表明,相比于函数拟合法,计算得到的下游水位更加接近实际下游水位过程,提高了下游水位的计算精度。研究成果能精确计算下游水位的波动,减少下游水位对运行水头的影响,可为提高水电站精细化调度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2025年05期 v.46;No.325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 贾俊杰;颜慈航;黄廷林;邢振焱;龚慧;
水库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大量污染物在静态环境下积累,对水体中的氮、磷、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分布产生显著影响。针对黑河金盆水库的氮素污染问题,采用海绵铁活性炭作为无机电子供体,聚氨酯海绵作为微生物载体进行好氧反硝化脱氮实验研究。进一步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Q-PCR定量检测等变化,以探究无机电子供体驱动好氧反硝化脱氮的特性。结果表明,在围隔中试系统的运行下,水体污染物持续减少。第一周期实验持续40 d,总氮浓度从1.39 mg/L降至0.847 mg/L,去除率为39.06%;NO_3~--N浓度由1.077 mg/L降至0.761 mg/L,去除率为29.34%。在第二周期中,总氮浓度从2.591 mg/L降至1.895 mg/L,相较于反应前降低了0.696 mg/L,去除率为26.86%;NO_3~--N浓度从2.559 mg/L降至1.849 mg/L,去除率为27.74%。这表明中试系统的运行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此外,高通量测序及绝对定量分析显示,系统的运行改变了微生物的分布和协同作用,刺激了相关功能酶的表达,有利于污染物的削减。研究为水体原位修复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2025年05期 v.46;No.325 8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8K] - 姜彪;孙万光;马军;范宝山;
明渠交汇处水流运动状态十分复杂,一维高精度数值模拟仍面临较大困难。建立了河段与汊点完全解耦的明渠交汇处水动力数学模型:汊点连接方程方面,提出了新的汊点动量守恒方程,不需要任何经验系数,增加了因断面宽度变化而产生的侧压力,构建基于Riemann问题解的汊点补充方程;明渠水动力方面,采用守恒型圣维南方程作为控制方程,基于Godunov格式,采用HLLC近似Riemann求解器计算界面通量。汇流口算例表明,与实测值相比,该方法计算结果相对误差较小,明显优于Taylor公式;在分流口算例中,采用二维水动力计算结果进行验证,非恒定流动一、二维计算结果中的河段分流比偏差仅为0.29%,洪峰流量计算相对误差小于1%。研究成果为一维明渠交汇处水动力高精度数值模拟提供了新的方法。
2025年05期 v.46;No.325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 周熙;李小超;巩梦梦;
群桩基础广泛应用于海岸和海洋工程结构物中,波浪对群桩基础的冲刷有着重要影响。利用开源计算流体动力学程序REEF3D建立了三维数值波浪水槽,水槽入口和出口分别采用主动吸收方法和松弛法避免反射波影响。对非线性波浪作用下2×4群桩周围的局部冲刷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模拟出了下降流、马蹄涡、尾涡和间隙流等引起群桩局部冲刷的主要水流结构。计算结果表明,波浪中水质点垂向速度的变化会引起下降流和马蹄涡强度的变化。在研究的KC数范围(14.28~63.96)内,下降流和马蹄涡均较弱,不是冲刷的主导因素。KC较小时,冲刷主要受间隙流控制,最大冲深发生在上游第1排左右两行桩之间的区域,随着KC数的增大,尾涡逐渐成为主导冲刷的动力因素,发生最大冲深的位置逐渐转移至第1排桩的两侧。达到平衡时的最大无量纲冲刷深度随KC数的变化规律与单桩情形相似,群桩中各排桩周围最大冲刷深度的变化规律与波浪的非线性程度有关,非线性程度较弱时最上游和最下游两排桩的冲刷强于中间各排桩的,非线性程度较强时1个周期内正向水流的主导作用增强,由于前排桩的遮蔽效应,后排桩的冲刷深度减小。
2025年05期 v.46;No.325 10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 唐露云;王如宾;
重大水电工程库岸滑坡堆积体变形稳定受到强降雨、库水位变化等诱发因素影响,表现出长期的时空演变特征,致使库岸滑坡灾害风险防控难度极高。为揭示强降雨、库水位及其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等诱发因素对水库滑坡堆积体变形演化的影响机理,选取清水江三板溪水电站库区东岭信滑坡堆积体为研究对象,基于滑坡堆积体变形、降雨、库水位与地下水等诱发因素时序监测数据,采用自回归模型对东岭信滑坡堆积体变形开展了动态预测研究,将单因素自回归时间序列模型推广到多因素向量自回归模型,实现了水库滑坡堆积体变形与诱发因素时间序列脉冲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月降雨量较地下水和库水位对东岭信滑坡堆积体位移影响更大,且表现出强烈滞后性,但是随着时间的累积,影响逐渐降低,位移变化趋于稳定。研究结果为水库滑坡防治和监测预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2025年05期 v.46;No.325 12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7K]